紧扣新能源“主赛道” 提升新质生产力“标识度”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
发布日期:2024-04-09春光中,向“新”而行。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意味着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而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多年来,我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聚焦新基建、新平台、新产业、新环境全面发力,推动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在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示范,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韧劲,乘势而上建设新能源之都首位区,为长远发展新质生产力找准“主赛道”。
做强做大主导产业
武进是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体制造工业门类全、底蕴深、集群强、韧性好。其中,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近千亿元,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3年,我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规模首破千亿元,整车产量占全省近40%;工业机器人本体产量占全国近1/4;石墨烯产业开创十余项“全球第一”,赢得“全国石墨烯看江苏、江苏石墨烯看武进”的美誉;医疗健康产业加速集聚,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创成国家医疗器械国际创新园、医药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武进新能源“主赛道”中的“主引擎”。接下来,我区将进一步放大理想汽车的牵引带动作用,“以整带零、以零促整”构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努力在核心企业集聚度、产业链完整度、增加值贡献度和本地化配套率“三度一率”上取得大突破。一方面依托整车生产基地的规模集群优势,招引更多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销售管理、区域总部等“微笑曲线”两端的功能性机构;另一方面抢抓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动力电池材料变革等新趋势,加快引育车载芯片、第三代半导体、通信模组、固态电池等高附加值的核心零部件项目,力争2025年理想汽车本地化率超50%。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氢能和新型储能是我区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
氢能产业涉及“制、储、运、加、用”环节,有望带动材料、装备、终端、软件、服务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十万亿元级别的产业集群,堪比“十年前的锂电”。我区正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常州氢湾”,着力打造长三角领先、全国有影响的氢能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研发与制造基地、华东地区氢能源产业链差异化发展示范区、氢能源科技创新转化中心和氢能装备及核心零部件检验检测中心。目前,已集聚氢能产业链企业23家,2025年产值有望突破100亿元。
风、光等清洁能源供应存在波动性,需要通过储能来配合电网调峰消纳。随着清洁能源占比的上升,储能市场呈现一片“蓝海”。我区依托万帮数字能源、苏文电能等龙头企业,在全省率先组建了“上游(产业端)+中游(建设端)+下游(运营端)”协同发展的智能微电网产业联盟,将力争在光伏一体化建筑、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虚拟电厂等方面为全省全国探路。
做精做特应用场景
目前在社会层面,新能源还属于新生事物,即便与大众生活十分贴近的新能源汽车,新车渗透率也刚刚超过30%,巨大的潜在市场亟待挖掘培育。
下阶段,我区将以提升新能源汽车“见车率”、充电设施“见桩率”和光伏电池“见板率”为抓手,加快推动新能源向生产生活各领域渗透。值得一提的是,我区将抢抓“两湖”创新区主阵地的大建设机遇,依托全国唯一、部省共建的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在总部经济区、中央公园等地标区域布局各类新能源基础设施,集中推进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建设,全力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区、长三角双碳先导区,不断提升“科技之城、未来之城”的“显示度”。